挑選您想觀看的車種或品牌新聞:

本站觀點

試駕報導

2023/05/29

換裝上陣 / 依然富有競爭力 小改款 Toyota Corolla Altis 汽油豪華 + 試駕

和泰汽車日前正式在官方網站上公布 Toyota Corolla Altis 小改款資訊,編成上汽油車型調整為 4 款車型等級,建議售價調整至 72.5 萬至 88.5 萬之間,分別有調降 0.5 萬或漲 1 萬的漲幅,而 Hybrid 油電車型則有 3 款等級設定,建議售價 84.5 萬至 93 萬之間,分別有 1 至 2 萬不等的漲幅。本站這次針對汽油豪華 + 車型 (新臺幣 79.5 萬元起) 進行試駕體驗,帶領讀者了解其不同之處。 本次試駕車型為小改款 Toyota Corolla Altis 汽油豪華 +,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79.5 萬元起。   新在哪裡? ●汽油豪華版加入網格紋式水箱護罩、全新 16 吋十幅式鋁圈。 ●Drive+ Link 9吋Wi-Fi 觸控主機,並同步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無線 Android Auto。 ●新增汽油款豪華+車型,較豪華版追加BSM盲點偵測。 ●汽油車型除了GR Sport及Hybrid車型之外,其餘車型的後懸吊從原本的獨立連桿設計改為非獨立拖曳臂設計。 從外觀來看,本次小改款的幅度並不明顯,汽油車型入門的汽油經典版追加電動收摺後視鏡功能 (附停車收折/倒車連動),汽油豪華版更加入網格紋式水箱護罩、全新 16 吋十幅式鋁圈。另外此次新增的汽油豪華 + 則較豪華版追加 BSM 盲點偵測,車身尺碼分別為 4,630x 1,780x 1,435mm,軸距則為 2,700mm。 汽油豪華版加入網格紋式水箱護罩,兩側氣簾搭配鍍鉻點綴,看上去頗為動感。   燈具同為鹵素 Hi-Beam (附手動水平調整) 搭配 LED 日行燈,豪華版下方具有前霧燈配置。   車身尺碼分別為 4,630x 1,780x 1,435mm,軸距則為 2,700mm。   車門把手配有 Smart Entry 車門啟閉系統,上下車更加便利。   足踏全新 16 吋十幅式鋁圈,看上去相當素雅。   車尾沒有任何視覺上的更動,豪華車型可看到後保桿擁有 2 具倒車雷達。。   同樣採 LED 尾燈配置,並擁有後霧燈。   內裝部分,除最入門的汽油經典採用傳統 CD 音響主機外,其餘全數車型皆升級與 Corolla Sport 相同的 Drive+ Link 9 吋 Wi-Fi 觸控主機,並同步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無線 Android Auto。不過 TSS 系統與手煞車仍維持採用 Toyota Safety Sense 2.0 智動駕駛輔助系統與傳統拉柄鋼索配置,尚未跟進新年式 Corolla Sport 所導入的 TSS 3.0 及電子手煞車。汽油豪華版則加入 Smart Entry 車門啟閉系統與 Push Start 引擎啟閉系統。而在汽油 GR Sport、油電尊爵、油電 GR Sport 共 3 車型上,小改款更升級搭載 12.3 吋數位儀表的配置。 車艙鋪陳與小改款前一致。   採用三幅式軟質多功能方向盤,可做四向調整,手感輕盈好掌控。   經典以上車型編成皆標配雙環式儀錶附 4.2 吋全彩 MID 顯示幕。   汽油車型入門的汽油經典版追加電動收摺後視鏡功能 (附停車收折/倒車連動)。   除最入門的汽油經典採用傳統 CD 音響主機外,其餘全數車型皆升級與 Corolla Sport 相同的 Drive+ Link 9 吋 Wi-Fi 觸控主機,並同步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 無線 Android Auto。   豪華車型標配 S-FLOW 智慧型恆溫空調系統,並具備後座出風口。   下方中央具有置物空間,可擺放鑰匙等小型物品。   Super CVT-i 無段變速系統除了具備模擬七速之外,再透過 Sport 運動駕駛模式自動調配適宜的檔位。   手煞車仍維持採用傳統拉柄鋼索配置,旁邊有兩組杯架。   扶手置物箱設有 12V/120W 充電口。   雙前座均為手動調整,支撐度足夠,包覆性也可接受。   後座維持以往水準,擁有較為直挺的椅背角度,膝部空間則能符合大部分國人要求。   標準狀態之下行李廂具備 470 公升至置物空間,內部格局平整,透過後座椅背 6/4 分離傾倒後可提昇酬載能力。   障板下方配置補胎劑打氣機等隨車工具。   安全科技方面,全車系標準配備 TSS 2.0 智動駕駛輔助系統,包含 ACC 主動式車距維持定速系統、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LDA 車道偏離警示系統、LTA 車道循跡輔助系統、AHB智慧型遠光燈自動切換系統。另擁有 EBS 緊急煞車警示系統、TPMS 胎壓偵測警示系統、7 具 SRS 輔助氣囊等。高階車型更享有 BSM 盲點偵測警示系統、RVC 倒車影像輔助系統等。 全車系標準配備 TSS 2.0 智動駕駛輔助系統。   豪華車型配備 RVC 倒車影像輔助系統,畫質頗佳。   擁有 ISOFIX 兒童安全座椅扣。   動力及底盤方面,汽油車型搭載 1.8L 2ZR-FE 自然進氣引擎以及 Super CVT-I 無段變速系統附 7 速手自排功能 G AI-Shift Control G 值感應換檔邏輯,最大輸出 140PS/6,400rpm、17.5kgm/4,000rpm;Hybrid 車型則採用 1.8L 2ZR-FXE 引擎搭配電動馬達所組成的油電系統,最大綜效輸出為 122ps。底盤部分,主要的變化在於汽油車型除了 GR Sport 及 Hybrid 車型之外,其餘車型的後懸吊從原本的獨立雙 A 臂式改為扭力桿式拖曳臂附防傾平衡桿。 汽油車型動力系統維持既有的 1.8L 2ZR-FE 直列四缸汽油引擎,這款引擎包含 Dual VVT-i 雙連續可變氣門正時控制系統與 ACIS 可變進氣系統,可提供 140ps/6400rpm 最大馬力與 17.5kgm/4000rpm 的峰值扭力輸出。   這次改款的變動方面,主要的變化在於汽油車型除了 GR Sport 之外,其餘車型的後懸吊從原本獨立雙 A 臂式改為扭力桿式拖曳臂附防傾平衡桿,不過 Hybrid 油電全車系則維持原本的獨立設計。   開著小改款 Toyota Corolla Altis 上路,扭力桿式拖曳臂附防傾平衡桿懸吊回饋大致呈現舒適調性,雖然基於先天物理上的限制,面對路面小震動的反應稍比獨立懸吊來得更為明顯,但傳入車室的震動亦經適時過濾,車身穩定性依然表現不俗,不至於有明顯晃動感,相信對於大部分用車人來說,差別不算太大。而在車速較快的狀況下做激烈操駕的靈活性依然良好,也能維持良好的穩定性。 Toyota Corolla Altis 作為中小型國產車銷售冠軍,本次小改款雖然部分車型被改為扭力樑配置,但同時也針對不同級距車型新增了如電動收折、12.3吋儀表、16 吋輪圈等重點配備,理應能吸引到不少消費者們入主,而後續的銷售表現如何,則需要等待時間的考驗,本站也將持續關注報導。

2023/05/25

全新車名大改款登場 Subaru The All-New Crosstrek 試駕

臺灣 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於 5/16 正式在臺發表全新的 Crosstrek 車系。作為接替 XV 車系的新世代車型,於去年 9/15 發表日規車型時,將過去僅供北美車型使用的 Crosstrek 車名改為全球通用車名。如今第三代車型正式在臺上市,以更活潑的外型亮相,並加入了更豐富的科技配備。全新大改款的 Crosstrek 國內僅有 2.0 i-S EyeSight 一個車型,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111.8 萬元,就讓本站帶領讀者一同看看這輛全新的 Subaru Crosstrek。 臺灣 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於 5/16 正式在臺發表全新的 Crosstrek 車系,作為接替 XV 車系的新世代車型。 外觀部分,Crosstrek 以「Bolder」設計概念出發,結合運動化及時尚靈活的設計,以家族化造型的蜂巢式六角形水箱護罩、強調越野能力與機能性的前後導流保護飾板營造出可靠感,並用高聳的引擎蓋創造堅固扎實的力量感,再利用 LED 頭燈組、LED 前後霧燈、立體的 C 字尾燈組、後尾翼與車頂行李架,並在車側加入更多的折線創造出靈巧與多元機能的視覺。車身尺碼為 4480mm x 1800mm x 1600mm,搭配 225 / 55R18 的輪胎與 18 吋雙色切削鋁合金鋁圈,軸距為 2670mm。 輪圈搭配 18 吋雙色切削鋁合金鋁圈。   LED 前霧燈。   輪弧防刮材質上具備真實開孔的導流孔。   方向燈整合在與車身不同色的後照鏡上。   車頂配有行李架。   立體的 C 字尾燈組。   車尾的銘牌左側為品牌名稱與 AWD,右側為車型名稱與安全配備 EyeSight。   車頂與車身不同色的鯊魚鰭天線相當大。   內裝配備部分,則是著重在實用性與便利性的提升。座艙採環抱性的布局,讓駕駛者可以輕易地操作車輛。方向盤為正圓設計,左方按鍵為娛樂系統、通話系統、儀表資訊等操作,右方則為主動安全系統操作。儀表板使用兩個傳統圓形指針式設計加上中央液晶螢幕顯示。車載系統放大現行用於 Subaru 其他車款的 11.6 吋直立螢幕,並標配天窗與雙前座 10 向電動調整座椅。車室內前座中控台下方提供一個 3.5mm 外接音源接口、3.0A Type-c 與 2.4A Type-A USB 接口各一個,後座則有 3.0A Type-c 與 2.4A Type-A USB 接口各一個。娛樂科技配備則配上了無線 Apple CarPlay。 方向盤為正圓設計,左方按鍵為娛樂系統、通話系統、儀表資訊等操作,右方則為主動安全系統操作。   車載系統放大現行用於 Subaru 其他車款的 11.6 吋直立螢幕   排檔仍採傳統排檔桿設計。   前座中控台下方提供一個 3.5mm 外接音源接口、3.0A Type-c 與 2.4A Type-A USB 接口各一個,後座則有 3.0A Type-c 與 2.4A Type-A USB 接口各一個。   直立式 11.6 螢幕上部有三個頁面可選擇,下方則為冷氣功能調整。   直立式的 Apple CarPlay 介面,若用習慣橫置的螢幕的話,需要稍稍習慣一下。   車載系統中亦顯示許多車輛功能。   儀表中央的液晶螢幕上方可顯示多種不同功能,中央則為 ACC 圖示。   遮陽板內的化妝鏡都具備燈光。   內裝有類 Carbon 的飾板設計。   空間機能上,軸距較上一代多出了 5mm,改動不大。前座中控台下有一個空間可以放置手機,但是沒有無線充電功能,不過有止滑效果。中央扶手內的空間相當深,可以放置的空間足夠,但深度讓拿取稍微困難一點。後座部分則是表現中規中矩,算是夠用,可惜中央隆起偏高,中央設置了三點式安全帶,採用雙扣式設計,較為特殊。後廂的空間為 354L,較上一代減少 31L,不過平整性表現不錯,障板下方則有一小塊與工具組一同放置的保麗龍空間。 後廂的空間為 354L,較上一代減少 31L,不過平整性表現不錯。   障板下方則有一小塊與工具組一同放置的保麗龍空間。   後坐座椅可透過座椅兩旁的釋放拉桿做 60/40 分離的傾倒。   科技安全配備則升級為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搭載了 Subaru 的「EyeSight 4.0」進化版,除了原有的 ACC 主動車距控制定速巡航系統,增加 AES、LDP 與 LCF 等功能外,PCB 預防碰撞自動煞車系統偵測範圍也獲得提升,可以針對行人與低速前進的腳踏車,提供更全面的偵測功能。其他主被動安全配備部分具有倒車異動煞車系統(RAB)、LED 轉向輔助燈、主動轉向頭燈(SRH)、車輛暫停維持系統(AVH)、後方車輛偵測警示輔助系統(SRVD)等。 動力方面,則是使用水平對臥四缸 2.0 升 NA 引擎,搭配 CVT 模擬 8 速變速箱,並具有可使用換檔撥片控制的 M 模式,最大馬力來到 156hp / 6000rpm,最大扭力則有 20.0kgm / 4000rpm。傳動方式一如 Subaru 長久以來訴求的 AWD 四輪傳動,並具有雙模式 X-MODE 的越野脫困模式。底盤採用 Subaru Global Platform 全球模組化底盤,強化結構和懸吊安裝點的剛性,提升整體駕駛動態,並在車體上採用高剛性環艙強化鋼樑,有助於減少行駛中的震動感,提供更佳的行路品質與穩定性。使用水平對臥引擎也有助於重心降低,穩定車身。 動力方面,使用水平對臥四缸 2.0 升 NA 引擎,搭配 CVT 模擬 8 速變速箱。   後輪懸吊為獨立連桿式,搭配對稱式傳動軸設計,而排氣管則為隱藏式設計。   實際行駛上路,新一代 Subaru Crosstrek 靜止起步極為輕盈,但是隨著時速提升後,動力明顯趨緩,為典型傳統日系車風格。動力雖然不大,但是低速上坡及起步仍算足敷所需,但對於習慣渦輪動力的駕駛人來說,大腳油門未必能得到預期的動力反應,反而徒增引擎隔音。在隔音表現上,風切聲的抑制合乎水準,但引擎噪音抑制較不拿手,超過 1,800rpm 便會聽見明顯的引擎運轉聲響。 底盤表現方面,一派純種日系車的感覺,市區行駛時,懸吊設計較為軟調,可充分吸收路面震動,但過彎側傾較大。雖然懸吊設計偏向舒適取向,但車輛重心設置不錯,彎道中車輛動態穩定,雖然轉向不屬犀利,但穩定性表現不差。 此車配置對稱式四輪驅動系統,原廠宣稱的 X-Mode 亦有多種模式可供切換,相對於其他競品,在輕度越野的抓地力和脫困能力上具備絕對優勢,相信在濕滑路面上也能提供駕駛者更多安心感。 這次全新 Subaru Crosstrek 的上市,將發表會舉辦的相當盛大,想必接下來肯定會成為品牌強推的車款,再加上臺灣車市中型 SUV 的熱潮不減,同級競爭對手也相當多元的情況下,究竟 Subaru Crosstrek 是否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步,就有帶日後銷售成績檢視了。

2023/05/23

奢華純電休旅饗宴 BMW iX xDrive50 試駕

BMW 在 2018 年洛杉磯車展推出 iNEXT 概念車,兩年後,首度亮相這輛以 iNEXT 概念車為基礎的全新純電休旅,iX。國內則是由總代理汎德在 2021 年 12/30 發表,引進編成有之前本站曾試駕的 xDrive40 旗艦版[點我觀看]及 xDrive50 旗艦版,與 2022 年 2 月開始預售的性能旗艦 M60 車型。建議售價分別是 xDrive40 旗艦版新臺幣 336 萬元起、本次試駕的 xDrive50 旗艦版新臺幣 436 萬元起,以及性能旗艦 M60 車型新臺幣 638 萬元起。 本次試駕的 iX xDrive50 旗艦版建議售價新臺幣 436 萬元起。   外觀上,基本上與上次試駕的 xDrive40 旗艦版相同,車頭線條細長的 LED 燈組、雙腎型直立式水箱罩,內部導入 Shy Tech 隱形科技,將攝影機與雷達等傳感系統設置於封閉式水箱罩內,表面若刮傷可在常溫 24 小時內或高溫 5 分鐘內自動修復。車側採用無窗框車門及隱藏式把手,車尾燈具融入尾門線條,並將後鏡頭嵌入廠徽當中,全車也配置 Sport Package 運動化外觀套件。車身尺碼為 4,953 mm x 1,967 mm x 1,696 mm,車高略較 xDrive40 旗艦版高 1mm。本次試駕之車色為「銀粉漆 Sophisto Grey Brilliant Effect Metallic (A90)」。輪圈上搭配 9.5J x 22 的「空氣力學1021型輪圈」,輪胎尺寸為 275/40 R 22。 頭燈使用 BMW LED 頭燈組。   雙腎型直立式水箱罩,內部導入 Shy Tech 隱形科技,將攝影機與雷達等傳感系統設置於封閉式水箱罩內,表面若刮傷可在常溫 24 小時內或高溫 5 分鐘內自動修復。   BMW 廠徽外圍有一圈藍色,顯示其為 i 系列純電車。   輪圈上搭配 9.5J x 22 的「空氣力學1021型輪圈」,輪胎尺寸為 275/40 R 22。   平整化車身造型將按壓式門把隱藏於門板內側。   方向燈整合進頭燈組,以 LED 光條造型設計;後照鏡上一樣也用光條式設計。   車身側面 C 柱上有 iX 車名陰刻字樣。   尾燈呼應車頭,以 LED 光條作為主視覺設計。左側有 iX 車名飾牌,右側則標明 xDrive50。   後方倒車顯影鏡頭整合入廠徽中。   內裝部分,iX xDrive50 旗艦版使用橄欖葉鞣製天然真皮內裝,皮質顏色為 BMW 經典的橘色。搭配非真圓方向盤、全新架空的排檔座設計、水晶內裝套件、電控調節採光全景式玻璃車頂,以及結合 12.3 吋虛擬數位儀錶搭配 14.9 吋中控觸控螢幕的一體式曲面螢幕。車載系統搭配 BMW iDrive 8 使用者介面與車況抬頭顯示器,亦支援智慧語音助理 2.0、ConnectedDrive 智慧互聯駕駛服務、RSU 遠端軟體更新與無線智慧型手機整合功能,也配備 BMW 手機數位鑰匙 2.0 功能,藉由 Ultra-Wideband (UWB) 超寬頻技術,駕駛無需取出 iPhone 即可解鎖車門。音響部分則配備具有 30 具揚聲器的 Bowers & Wilkins 沉浸式 4D 頂級音響系統,最大總輸出功率為 1615 瓦。 方向盤採非真圓設計,造型設計得宜、轉動力道相當舒適,並不會非常影響駕駛。   儀表與抬頭顯示器可做相當多元的功能變化調整。   中控台上具備一座 14.9 吋觸控螢幕,搭配 iDrive 8 的車載系統,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中央鞍座採雙層架空式設計,上方為線傳電控排檔、電子手煞車、Auto Hold 開關與 iDrive 實體操控按鍵,以木紋飾板作為搭配;下方具有兩個置杯架與一個手機無線充電座。   座椅電動調整整合在車門版上,車門開閉皆為按鍵式,下方被有機械式開關。音響部分則配備具有 30 具揚聲器的 Bowers & Wilkins 沉浸式 4D 頂級音響系統,最大總輸出功率為 1,615 瓦。   後座冷氣亦為左右雙區調整。   空間機能上,得利於全新架空的排檔座設計,傳統車型排檔鞍座位置前方多增加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空間,可用於放置包包、雨傘等隨身物品。後座空間相當寬敞,少了中央隆起,整體非常平整,在兩個前座座椅後方都有 USB Type-c 的插口可供充電,並附有地圖包。行李箱空間表現不差,以接近五米的車格來說雖然不算出眾,但設計上空間相當方正,障板下方亦有相當深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符合安全規範,在尾門開啟時兩側配有兩組尾燈,提供小燈、方向燈、煞車燈等功能。 得利於全新架空的排檔座設計,傳統車型排檔鞍座位置前方多增加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空間,可用於放置包包、雨傘等隨身物品。   中央扶手處設有一個對開的置物空間,內有些微造型設計,但還算實用。   放置包包、雨傘等隨身物品。後座空間相當寬敞,少了中央隆起,整體非常平整, 為了符合安全規範,在尾門開啟時兩側配有兩組尾燈,提供小燈、方向燈、煞車燈等功能。   障板下方亦有相當深的空間。   後廂側面有一個 12V 電源供應與兩個左右 6/4 倒平快速鍵。   安全防護方面,iX 車系標準配備主動防撞輔助系統與行人偵測、主動車距定速控制系統、主動車道維持輔助、壅塞交通輔助、車側防撞輔助、路口車流防撞輔助、閃避轉向輔助、盲點偵測警示、車道偏離警示、前後方車流警示、後方防追撞警示、停車後方防撞輔助、速限提示功能、離車警示功能、駕駛注意力輔助功能、Active Protection 主動安全防護系統、前後方停車警示系統、倒車輔助攝影、360 度環景輔助攝影、自動停車輔助系統、自動倒車輔助系統及 8 具 SRS 輔助氣囊等。 iX 車系標準配備前後方停車警示系統、倒車輔助攝影、360 度環景輔助攝影、自動停車輔助系統、自動倒車輔助系統等。   動力配置方面,iX 車系均採用全新第五代 eDrvie 科技與 xDrive 智慧型可變四輪傳動系統,整合電動馬達、動力控制模組與變速系統,而本次試駕的 xDrive50 旗艦版搭載 76.6kWh 容量的鋰電池模組,可輸出 523hp 最大馬力及 765Nm 峰值扭力,較之前試駕的 xDrive40 旗艦版增加 197hp 馬力與 135Nm 的扭力。原廠宣稱 0-100km/h 加速僅需 4.6 秒完成,也較之前試駕的 xDrive40 旗艦版快上 1.5 秒之譜。iX xDrive50 旗艦版具有多種駕駛模式,包括「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會啟動前雙座按摩椅的「放鬆」與強調視覺的「Digital Art」,選擇相當多元。底盤懸吊部分,iX xDrive50 旗艦版使用前獨立雙 A 臂、後獨立多連桿的配置。電能方面,iX xDrive50 旗艦版使用 CCS1 的充電規格,WLTP 最高續航里程為 372~425 公里。   iX xDrive50 旗艦版具有多種駕駛模式,包括「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會啟動前雙座按摩椅的「放鬆」與強調視覺的「Digital Art」,選擇相當多元。   電能方面,iX xDrive50 旗艦版使用 CCS1 的充電規格,WLTP 測試續航約為 549~630Km。   實際上路體驗,iX xDrive50 旗艦版的動力輸出相當線性,在市區中行走相當舒適,不需要深踩便能輕易跟上車流,遇到些微上下坡也無需調整電門踩踏幅度便可輕鬆克服。底盤設定上相對硬朗,以臺灣相對不平整的路面來說,會有些許彈跳,但由於座椅厚度足夠,並不會不舒適。車體部分使用了鋁金屬,混合再生塑料、高強度鋼與 CFRP 碳纖維強化塑膠,做為混合材料,提升剛性並減輕重量,整體車身鋼性足夠,對於 SUV 高重心的側傾抑制也相當好,正常行駛下並不會有明顯的側傾產生,即使有點速度也不易產生過多側傾造成駕駛與乘客不安。方向盤轉動力道相當舒適,毫無費力或過輕導致缺乏轉動感的感覺,非真圓的方向盤形狀也設計得宜,雖然無法以傳統圓形方向盤所想像的位置掌握,但六邊形的設計只要握在任何兩個邊上,或將虎口置於 3 點-9 點的角上,都能輕鬆駕馭。音響方面,具有 30 具揚聲器的 Bowers & Wilkins 沉浸式 4D 頂級音響系統,在座椅裡裝置有重低音喇叭或者震動器,讓聽覺轉換為觸覺,體現 4D 的體驗;整體以高頻為主要調教,人聲清晰,中低頻表現亦不差,但低頻偏悶,不過等化器可調範圍相當廣,應該可以透過等化器調整打造出最合適的聲響。   在前座座椅裡裝置有重低音喇叭或者震動器,讓聽覺轉換為觸覺,體現 4D 的體驗。   Bowers & Wilkins 整體以高頻為主要調教,人聲清晰,中低頻表現亦不差,但低頻偏悶,不過等化器可調範圍相當廣,應該可以透過等化器調整打造出最合適的聲響。    車體部分使用了鋁金屬,混合再生塑料、高強度鋼與 CFRP 碳纖維強化塑膠,做為混合材料,提升剛性並減輕重量。   BMW 近年也注重經營電動車市場,推出多款電動車款,iX 作為當家純電旗艦休旅,不僅各方面用料質感相當奢華,同時也注入了 BMW 作為一家百年汽車製造商的造車工藝,以一輛普通燃油車輛來檢視 iX,亦是一輛高級豪華的車,跟上新能源車輛的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汽車的本質。想必不論是對 BMW 品牌情有獨鍾的「Bimmer」,或是對科技未來有嚮往的電動車買家,甚至是想購入高階豪華休旅車的消費者來說,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這輛 BMW 的旗艦純電,對於各式買家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2023/05/22

殺彎更帶勁! Mazda MX-5 RS 試駕

Mazda MX-5 為全球最暢銷的雙座敞篷跑車之一,以前中置後驅的設定,搭配輕量化與 50:50 的配重,長久以來便是最能體現該品牌人馬一體駕馭理念的車款之一。台灣馬自達於 2023 年 1 月4 日推出 MX-5 RS,除了全車系標配車身平衡控制技術 (Kinematic Posture Control, 以下簡稱 KPC),提供更加穩定均衡的動態操控表現,同時更導入全新車色「鋯石棕」增加外觀亮點,更搭載 Recaro 跑車座椅、運動化懸吊系統 (Bilstein 避震器)、引擎室強化拉桿等專屬規格,搭配專屬藍色頂蓬。正式售價分別為:MX-5 MT 135萬元、MX-5 RS 145萬元 (本次試駕車型) 及 MX-5 RF 152萬元。 本次試駕車型為 Mazda MX-5 RS,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145 萬元起。   新在哪裡? ●全新車色「鋯石棕」。 ●Recaro 跑車座椅。 ●運動化懸吊系統 (Bilstein 避震器)。 ●引擎室強化拉桿等專屬規格。 ●搭配專屬藍色頂蓬。 外觀方面,Mazda MX-5 RS 與普通車型並沒有太多視覺上的不同,並沒有裝配特殊的輪框、銘牌或空力套件,唯一最大的改變就是乘客上方的手動收折軟頂採用藍色作為搭配。此外,同時本次試駕車搭配的是「躍雪白」,而非新加入的「鋯石棕」。車身尺碼長寬高分別是 3,915x1,735x1,230 (mm),軸距則為 2,310mm。 本次試駕車搭配的是「躍雪白」,而非新加入的「鋯石棕」。    LED 頭燈附自動水平調整以及 LED 日行燈。   車身尺碼長寬高分別是 3,915x1,735x1,230 (mm),軸距則為 2,310mm。   外部後照鏡以亮黑色處理,整體看來多了幾分變化性。   足踏 17 吋 8 輻式鋁合金輪圈,搭配前通風碟式 / 後實心碟式煞車,試駕車配胎是 205/45R17 Bridgestone Potenza S001。   最大的改變就是乘客上方的手動收折軟頂採用藍色作為搭配。   後方搭配俏皮感十足的圓形尾燈。   排氣尾管採用右側單邊雙出設定。   內裝方面,Mazda MX-5 RS 標準配備兩張附加熱功能的 Recaro 跑車座椅 (入門軟頂、硬頂 RF 車型可加價 7.8 萬選配),椅面材質採用 Nappa 及 Alcantara 類麂皮材質,提供更好的防滑能力與包覆性,在激烈操駕時亦能保持身體支撐。中控台上配置了 7 吋的資訊顯示幕,使用起來相當順暢,並可連接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全車共有 9 支 Bose 音響系統,並且在兩具座椅頭枕上也分別植入了環艙揚聲器,在開關篷時可提供合適的音場設定。 標準 3 輻式多功能方向盤,粗細度拿捏得很好,掌握起來十分就手。   採用 3 環式指針儀表,轉速表位於中間,可方便判定換檔時刻。   中央配備了 7 吋資訊顯示幕,其並非觸控設計,搭配中央鞍座的旋鈕操作還算流暢。Mazda Connect 人機智慧資訊整合系統支援 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   標配電子恆溫空調系統,在炎熱夏日降下車頂時的重要配備。   下方具有手機置物空間、雙座電熱椅開關、USB 充電孔。     球形換檔頭配上短小的排檔桿,入檔回饋直接不拖泥帶水。   螢幕除了觸控外,也可透過功能鍵選取操作。   扶手內部空間不算寬敞,僅可放置如鑰匙這類的小型物品。   座椅之間還具有一個可上鎖的儲物空間。   杯架配置於兩張座椅之間,可以做拆卸動作。   Mazda MX-5 RS 標準配備兩張附加熱功能的 Recaro 跑車座椅 (入門軟頂、硬頂 RF 車型可加價 7.8 萬選配),椅面材質採用 Nappa 及 Alcantara 類麂皮材質,提供更好的防滑能力與包覆性,在激烈操駕時亦能保持身體支撐。   兩具座椅頭枕內部藏有 Bose 揚聲系統,可提供更清晰的音質體驗。   短小的尾廂具備 130 公升的置物容積,雖然不大但可應付中小型物品的擺放。   安全科技輔助方面,全車系標配 4 顆輔助氣囊、BSM盲點偵測系統、RCTA 後車警示功能、LDWS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四眼式倒車輔助雷達、倒車顯影系統、TCS 動態穩定系統、HLA 上坡輔助系統、ESS 緊急煞車警示系統、ABS 電子式防鎖死煞車系統、BAS 煞車力道輔助系統、EBD 電子控制煞車力道分配裝置、TPMS 胎壓偵測系統等。 駕駛左側具備循跡系統、車道偏移警示系統以及 i-Stop 怠速熄火啟閉鍵。   配有後方倒車顯影系統,畫質尚敷所需。   動力方面,MX-5 引擎蓋下方縱置 2.0 升 SKYACTIV-G 自然進氣直列 4 缸高效汽油引擎,擁有 4-2-1 排氣系統及不斷優化的凹頂式活塞、噴油嘴等設計,壓縮比為 13.0:1,搭配上 6 速手排變速箱以及限滑差速器,將 184ps / 7,000rpm 的最大馬力及 20.9kgm / 4,000rpm 的峰值扭力傳遞至後軸,若搭配良好換檔時機的話,從靜止加速至 100km/h可在 6.5 秒達成。底盤採用 Skyactiv-Chassis 輕量化底盤,前懸吊為獨立雙 A 臂,後懸吊為獨立多連桿,車體空車重僅達 1,066 公斤,另外再搭載全新的車身平衡控制技術 (Kinematic Posture Control),提升過彎時的穩定性。 縱置 2.0 升 SKYACTIV-G 自然進氣直列 4 缸高效汽油引擎擁有 184ps / 7,000rpm 最大馬力及 20.9kgm / 4,000rpm 峰值扭力。   配備引擎室強化拉桿,可強化車身動態表現。   搭載與 Bilstein 所合作開發的運動化懸吊系統,並以 MX-5 專屬設定為基礎,能消除行進間細微的震動與優化輪胎接地表現。   開著 Mazda MX-5 RS 上路後,即可感受到 Bilstein 運動化懸吊系統所帶來的效益,阻尼支撐性比起以往要來的更加優良,在過彎時克制住過多的側傾,並消除行進間細微的震動以及優化輪胎接地表現,帶來更加愉悅的操控感受,使駕駛人更能掌控車輛動態。KPC車身平衡控制技術在轉彎橫向 G 值超過0.3G時,系統會開始對彎內側後輪施加輕微制動,利用後懸吊結構的反抬升效果,下拉車輛抑制側傾以穩定車身,增加過彎的穩定性,於彎道中更加貼近地面,展現穩定均衡的操控表現。2.0 升自吸引擎在一般道路上的加速表現非常線性,稍微踩深油門拉高轉速可帶來令人亢奮的排管聲浪,6 速手排換檔行程短,入檔相當俐落,離合器踩踏起來也十分輕盈,面對塞車路段都不怕鐵腿,就算是手排新手也可以輕鬆上路,在流暢掌握後,要做到流暢的檔位銜接絕不是問題。 Mazda MX-5 在眾多車迷心理一直都享有相對崇高的地位,靈巧輕盈車身承襲品牌「人馬一體」的精隨,無論平時拿來通勤代步或是偶而跑跑山路都能輕易勝任。而 MX-5 RS 無疑提供消費者一個新選擇,為車主省去改裝的費用以及時間,成為一部上路表現更優秀的「原廠改裝車」,比起入門車型的 135 萬來說,RS 車型多出這 10 萬元的售價也算是相當值得了。

2023/05/13

未來旗艦移動載具 Tesla Model X Plaid 試駕

去年一月,Tesla Model X 與 Model X Plaid 正式來臺展示,並於三月底正式回歸臺灣特斯拉官網開放訂購,分為搭載雙馬達的標準版與搭載三馬達的 Plaid 兩個版本,Model X 標準版有五座、六座、七座三種配置,而 Plaid 版本則只有六座版。售價的部分,未加選舒適套件 Model X 五人座為新臺幣 318.59萬元、Model X 七人座為新臺幣 329.89萬元、Model X 六人座為新臺幣 339.59萬元,而 Model X Plaid 六人座為新臺幣 349.59萬元;加選舒適套件 Model X 五座為新臺幣 356.99 萬元、七座為新臺幣 368.29 萬元、六座為新臺幣 377.99 萬元,而 Model X Plaid 六座版則為新臺幣 387.99 萬元。 本站本次試駕車為 Model X Plaid。 新在哪裡: 外觀: ●風阻係數 0.24 Cd,是地表所有量產 SUV 中最低的選擇之一 ●車身鍍鉻飾條取消,改成黑化飾條 ●前氣壩加大 ●尺寸與 Model X 相比: ●輪圈:標配 20 吋 Cyberstream 輪圈 (選配:22 吋 Turbine 輪圈 加價 17.8 萬) ●車色:標配珍珠白 (選配:純黑、夜銀、深藍 4.9 萬,烈焰紅 9.7 萬) 內裝 ●中控中島翻新,中控 17 吋觸控螢幕可左右傾斜(舊款螢幕為直式,新款為橫式),提供 2200 x 1300 解析度,每秒 10 兆浮點運算,後座 8 吋觸控螢幕 ●排檔桿、方向燈桿取消 ●Yoke 方向盤 (選配 加價 8,000 元) ●隱藏式出風口 ●前排通風、加熱座椅(回歸) ●雙層隔音玻璃 ●960 瓦 22 組揚聲器(含主動道路噪音降噪功能) ●顏色:標配全黑色&烏木飾板 (選配:黑色與白色&胡桃木飾板、米白色&胡桃木飾板 6.5 萬元) 馬達配置: ●X Plaid:三馬達四輪驅動配置(加入熱泵技術) ●X:雙馬達四輪驅動。 ●X Plaid最大馬力:1020hp、0 -100km/h:2.6秒、極速262 km/h ●X 最大馬力:670hp、 0-100km/h:3.9秒、極速240 km/h 科技配備: ●CCS2 插座 ●舒適性套件 38.4 萬 ●含導航、電動摺疊後視鏡、網路廣播、盲點預警、駕駛記憶功能座椅) ●增強版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 11.1 萬 (選配) ●自動輔助導航駕駛、自動變換車道、自動停車、召喚功能、智慧召喚) ●全自動輔助駕駛(FSD)22.2 萬 (選配) ●基本版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和增強版 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的所有功能) ●即將推出:交通號誌與停車標誌控制、在城市街道上自動輔助轉向 充電規格: ●DC:250kW,15 分鐘可達 282 km 所需電力 續航里程: ●X Plaid:564 km ●X:597 km   外觀方面,改款的 Tesla Model X Plaid 承襲了上一代 Model X 的車身線條,前保險桿兩側原為進氣孔與下氣壩的造型做出些許調整,改為條狀燈飾,整體車頭更為平滑,視覺感受也與 Model 3 及 Model Y 更為接近,品牌家族式造型更為明顯,車燈也改為最先進的矩陣式頭燈。窗框也改為亮黑色,較原先的鍍鉻銀色更為年輕運動化。來到車側,Model X 車身線條相當流線順暢,前後輪弧上方折線的設計讓整輛車的線條更加立體,也拜這個流線車體之賜,Model X 的風阻係數為 0.24Cd,為所有量產 SUV 中最低。輪圈配上大尺寸的 22 吋 Turbine 霧黑色輪圈,顯得整輛車更加霸氣。車尾的設計也是在圓潤中帶點造型,改款後的 Model X 車尾變動不大,只將中央牌照上方的鍍鉻金屬飾條改為輛黑色。車身尺碼部分,Tesla Model X Plaid 的尺碼為 5,052 mm x 2,271  mm x 1,684 mm,軸距來到 2,965 mm。 車燈改為最先進的矩陣式頭燈。   貼平車身的車門把手,按壓尖端即可開門。   充電孔位在左後車燈旁。   車尾右側有象徵 Plaid 版本的圖樣銘牌。   不可動的尾翼上有第三煞車燈。   中央牌照上方的鍍鉻金屬飾條改為輛黑色。   輪圈配上大尺寸的 22 吋 Turbine 霧黑色輪圈。   內裝部分改變就比較多,原先中控台上的直立式 17 吋觸控螢幕改為可左右移動的橫置 17 吋觸控螢幕,內容也更改許多。螢幕下方有兩格無線充電座,同時也是卡片鑰匙的感應點。中央鞍座因為少了排檔桿、手煞車等,因此具有一個空間算不錯、可開閉的置杯架與置物空間,中央扶手內也有一個形狀方正的空間,內有絨布鋪陳,可放置一些小物。第二排後座在中央扶手後方也新增了一個小螢幕,可以操作許多功能,諸如 Netfilx、YouTube、Disney+ 等娛樂系統、調整隱藏在螢幕上方的第三區冷氣出風口氣流與溫度,以及副駕駛座前後調整及第二排與第三排後座座椅加熱功能。由於車頂接近全部佈滿玻璃的狀態,使整個車室空間在視覺上感覺更遼闊、更明亮,搭配的白色內裝也顯得更加顯眼。方向盤採用的是全新造型的 Yoke 方向盤,旋轉上口徑偏大,且不規則的形狀在少數使用時機會有一點難控制,但整體上握感不差,轉向力道也可以接受,方向盤上整合了方向燈與雨刷撥桿的功能,都採用有回饋感的觸控式按鍵設計,右側有語音助理、雨刷、AutoPilot 控制、喇叭,左側則為左右方向燈、超車燈及音量控制。   全新造型的 Yoke 方向盤。   方向盤上整合了方向燈與雨刷撥桿的功能,都採用有回饋感的觸控式按鍵設計,右側有語音助理、雨刷、AutoPilot 控制、喇叭,左側則為左右方向燈、超車燈及音量控制。   儀表顯示相當清晰,判斷也相當準確。    可左右移動的橫置 17 吋觸控螢幕。   中央鞍座因為少了排檔桿、手煞車等,因此具有一個空間算不錯、可開閉的置杯架與置物空間。   螢幕下方有兩格無線充電座,同時也是卡片鑰匙的感應點。   第二排後座在中央扶手後方也新增了一個小螢幕,可以操作許多功能。   歐翼車門內部控制鈕位在 B 柱上。   迎賓踏板略缺一點質感。     車載系統一直是 Tesla 的強項與特色,幾乎可以控制所有車輛功能之外,這次改款的車載系統,更用上了 AMD Ryzen 的處理器,使他的車載系統整個用起來更加順暢。這次改款除了直式改為橫式,UI 介面也全面大改,整體使用邏輯更像一台平板電腦。在按下左下角車輛標示後可進入車輛控制頁面,車輛控制頁面最左側,會是他的排檔方式,往前滑是入 D 檔、後滑是入 R 檔,P 檔及 N 檔則是兩個觸控按鍵。車輛控制頁面中,包含後視鏡調整、車門啓閉、雨刷…等非常多項。在「踏板與方向盤」頁面中,可以調整車輛的加速模式,包括:舒適、跑車、Plaid 與直線競速模式;「懸吊」頁面則可控制車身高度、阻尼軟硬等;車燈的控制也整合在車載系統中「車燈」頁面中;「安全」頁面則可以開啟「哨兵模式」,隨時保護車輛安全;「顯示」的頁面中,則可以調整螢幕傾斜方向、亮度、顏色等;「維修」頁面則可以看到胎壓偵測、電子車主手冊、洗車模式、拖吊模式…等功能。其餘還有充電、AutoPilot 自動駕駛輔助、旅程、導航等,都整合在這個頁面中。點擊螢幕中的溫度標記,便可調整前座雙區及後座第三區的冷氣,以及可以調整雙前座通風/加熱及第二排、第三排的加熱座椅,亦可使用同步/分開按鍵座統一貨個別調整,當然也有「維持/寵物/露營」三個模式選項。螢幕下方橫置排列的則是各式 App,包括有音樂串流平台、藍芽連線、電話、行事曆、電量、遊戲…等。其中 Zoom 的視訊功能,是本次新增的視訊應用程式,可以透過 Zoom,直接在車上進行視訊會議;當然,也有瀏覽器的功能,可以直接連線上網。若要切換到車載鏡頭畫面,則只要點下鏡頭這個 icon,便可一鍵將車側與後方鏡頭畫面顯示在螢幕上。整體使用上來說,這個車機算是直覺,滑起來的流暢度也很夠,沒有太多卡頓,內建的圖資就是 Google Map,算是相當貼近大眾使用。 按下鏡頭 icon 可開啟後方與側邊鏡頭。   內建 Google Maps。   顯示頁面。   冷氣與後排加熱座椅控制。   觸控式排檔。     倒車顯影畫面。   懸吊控制。   安全頁面可開啟哨兵模式。   踏板和方向盤頁面內有駕駛模式。   空間上,Model X Plaid 第二排採用全果嶺的方式設計,少去了中央突起的問題,這部分表現相當不錯。後座乘坐空間上,拜大面積的玻璃所賜,即使是第三排也不會感到壓迫,但第二排的座椅整體設定偏低偏硬朗,包覆性也不算太明顯,有點可惜,第三排座椅則是適合身材較為嬌小的乘客或小孩乘坐。置物空間的部分,由於少了引擎,前方多了一個約 187L 的置物空間,後行李廂在第三排倒平後也可達 2486.5L,且後行李廂帳板底下仍有相當深的空間,所以在置物空間數據上算是表現的相當不錯,實際使用上,前行李箱形狀較為特殊,置物上稍有局限,但後行李箱平整性不錯,空間也算方正,因此表現的也相當不錯。 幾乎透明的車頂讓視野遼闊。 後行李廂在第三排倒平後也可達 2486.5L,且後行李廂帳板底下仍有相當深的空間,所以在置物空間數據上算是表現的相當不錯。 後尾門有電動啓閉。   前方多了一個約 187L 的置物空間   動力部分,Model X Plaid 採用前單後雙交流永磁同步馬達,共三馬達驅動,輸出馬力可以高達 1020hp,0-100km/h 加速為 2.6 秒,極速可達 262km/h,扭力的部分原廠表示所有 Tesla 車型都不會提供扭力數據。底盤部分,設定上偏舒適取向,不過軟硬可調整,在像臺灣這種多坑洞與不平的道路品質上,算是一個優點,至少乘坐的舒適性不錯。實際上路,舒適模式下的 Model X Plaid 動力輸出十分平穩,不會有過多的衝勁,造成不適的貼背感;如果比較習慣起步強勁一點,則可以選擇「跑車」模式,會有比較多的起步加速感,再往上則還有加速力道更強烈的「Plaid」模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del X 上僅有 One-Pedal 這個模式可用,無法調整動能回收的狀態,簡而言之,就是用一個踏板控制加減速,踩下電門踏板時車輛會開始加速,放開時會減速,而減速的的力道若不夠才需要使用煞車踏板,整體使用不會太不舒適,放鬆踏板的減速力道不會太過強烈,只不過這個操作方式需要特別習慣一下。 動力部分,Model X 上僅有 One-Pedal 這個模式可用,這個操作方式需要特別習慣一下。   總體而言,Tesla Model X 維持了 Tesla 一貫打破框架的方式,不論是鷗翼式車門、裝載超多功能的 17 吋觸控螢幕,或是 Yoke 方向盤,Tesla 這家車廠方方面面都在重新給予移動載具賦予定義。近年來,隨著新能源不斷的問世,各家車廠也不斷在汽車設計上做突破,但要我說最突破、最成功的,真的就是 Tesla,究竟未來的車輛或是移動載具會變成什麼模樣,真的是令人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

2023/05/09

動力、續航再精進 唯一的國產純電商用車 中華菱利 E300 廂型客車 試駕

中華 e-Veryca 為品牌旗下菱利車系的純電版本,於 2018 年首度登場,起初主要供應如郵務車等特定市場,後期則開放一般消費者入主。於今年 4/19 時,中華菱利宣布推出小改款車型,將車名正式改為 E300,並提供貨/廂雙車型,建議售價分別為二人座廂型貨車 (新臺幣 95.5 萬元起,若不含電池為 63.5 萬元起)、五人座廂型客車 (新臺幣 99.7 萬元起,若不含電池為 67.7 萬元起)、二人座木床貨車 (新臺幣 91.2 萬元起,若不含電池為 59.2 萬元起)。同時提供車電分離方案,並採取每月支付電池月租費的租購方式,1 至 48 個月為 2,990 元,49 至 120 個月為 3,990 元。 本次試駕的車款是 CMC E300 廂型客車,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99.7 萬元起。   新在哪裡? ●標配電動摺疊後視鏡。 ●提供奶蓋綠車色選擇。 ●擁有 8 吋數位儀錶板、旋鈕式排檔、剎車回充等級切換 (CHR)。 ●具雙前座 SRS 氣囊、預縮式安全帶、ISO-FIX 兒童安全座椅固定機構。 ●鋰離子電池容量為 42.6kWh、續航里程(NEDC)二人廂車提升 85% 來到 309km,五人廂車來到五人 298km,新增的二人木床車續航里程為 326km。 外觀方面,CMC E300 與 e-Veryca 並沒有太顯卓的差異,全車系具有銀塗前飾板、前保桿進氣口防護網、光感應自動啟閉頭尾燈、DRL日行燈、擋泥板、EV 車身貼紙、電動摺疊後視鏡等標準配備,足踏 14 吋輪胎。另外亦提供奶蓋綠車色的新選擇。車身尺碼部分,CMC E300 廂型客車為 4,155x 1,570x 1,950mm,軸距為 2,610mm。 奶蓋綠為新增車色。   全車系具有銀塗前飾板,增加視覺上的質感。   配備光感應自動啟閉頭尾燈、DRL 日行燈等,下方兩側具有霧燈。   CMC E300 廂型客車為 4,155x 1,570x 1,950mm,軸距為 2,610mm。   車側具備 EV 專屬車身貼紙,增加辨別度。   全車系標配電動摺疊後視鏡。   足踏 165R14 8PR 輪胎搭配鐵圈,上方無飾蓋設計。   五人客車前後保險桿與車身同色,並配備倒車雷達 (3 顆)。   尾燈造型採用與燃油車相同設計,並未修改造型來區別電動車。   後保險桿依然保有燃油車排氣管形狀。   內裝方面,配有膠皮座椅、8 吋數位式儀表板、旋鈕式排檔、多功能方向盤 (含定速)、前門電動窗、鑰匙未拔/大燈未關警示裝置、前後獨立空調、藍牙音響主機 (支援MP3/WMA讀取)、獨立 USB 接頭等。安全方面,擁有雙前座 SRS 氣囊、預縮式安全帶 (雙門貨車除外)、ISO-FIX 兒童安全座椅固定機構 (限 5 人座廂車)、ABS 防鎖定煞車系統、EBD 電子煞車力分配系統、HBA 煞車輔助系統、ARP 主動式防止傾覆、ESS 緊急煞車警示系統、RAB 預警煞車、BOS 煞車優先系統、ASC 車身動態穩定系統、TCL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HSA 陡坡起步輔助系統、TPMS 無線胎壓偵測系統等。 CMC E300 的座艙採務實耐用取向設計。   具備多功能方向盤,無法做前後調整,左側控制數位儀表介面,右側控制定速系統。   依然採用傳統鑰匙插入啟動。   具有 8 吋數位儀錶板,直讀性頗為優異,而較具特色的部份為位於中央的馬達轉速及兩側的輸出及回充量錶。   速限設定及胎壓皆可透過左方螢幕進行監控。   方向機柱左側可看到電動收折後視鏡控制介面、剎車回充等級切換 (CHR) 和高大燈高度調整。   前排擁有電動車窗。   中控標準配置手動空調及傳統音響主機(具備 USB 音源輸入),主要以基礎實用為導向。   具有 12V 電源孔以及煙灰缸。   採用旋鈕式排檔,與汽油車型有所區隔,實際操作的感受相當順手,按下後即可啟動 P 檔。   零碎置物空間設計以商用車的角度來看不算優異,主要為容量多相對侷限,位置規劃也未見多元。   雙前座椅採皮質設計,能提供基礎舒適性。椅背均可向後倒平,可當做簡易車床使用。   A 柱上設有扶手,方便上下車。   後椅背傾角支援大範圍調整,整體舒適性及空間表現均屬水準之上,能勝任載客需求。   後座具備置頂式空調出風口,風量可獨立進行調整,對於乘車品質確實加分。   後排車窗採手搖式啟閉。   平坦的底版設計方便乘載人員和上下貨物。   尾門採用手動啟閉設計,貨艙空間相當平整。   動力方面,中華菱利 E300 鋰離子電池容量為42.6kWh,後驅結構電動馬達可產生 129PS 最大馬力和 22.4kgm 峰值扭力,最高時速為 100km/h,在 NEDC 測試條件下,貨車、廂型貨車、廂型客車續航里程最高分別可達到 326km、309km、298km。充電方面,支援 CCS1 DC 直流快充 (亦支援慢充 : SAE J1772),電量從 0 到 80%,僅需約 45 分鐘的時間,充電 10 分鐘約可行駛 45km。底盤皆採用前獨立麥花臣式附防傾桿、後葉片彈簧懸吊,搭配前碟後鼓煞車系統。載重方面,雙門貨車為 603kg,廂型貨車為 515kg。 本車採用單馬達後輪驅動型式,最高輸出 129ps/22.4kgm。   容量 42.6kWh 的鋰電池組安裝於底盤下方。   支援 CCS1 DC 直流快充 (亦支援慢充 : SAE J1772),電量從 0 到 80%,僅需約 45 分鐘的時間,充電 10 分鐘約可行駛 45km。   剎車回充等級切換 (CHR) 具有 Normal、Eco、Eco+ 等三種,其中 Eco+ 具有較為強大的動能回收力道。   前軸採用獨立麥花臣式附防傾桿,並擁有碟煞。   後軸則使用葉片彈簧搭配鼓煞。   開著中華菱利 E300 上路,少去傳統的內燃機引擎,電動馬達起步毫無震動,加速時則無檔位變換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平順流暢的速度拉升過程,噪音部分則因少去引擎聲浪,反而更易聽見冷氣壓縮機運轉聲、路面噪音及風切聲等。受惠於電動車可立即輸出峰值扭力的特性,而產生不遜於引擎的加速體驗,爬坡反應快速有力,剎車回充等級切換 (CHR) 更具有引擎剎車及節能效果,並且可有效增加可續行里程,對於都會區行駛而言是相當夠用的。懸吊系統在空車狀態下的回饋並不會過於顛簸,整體穩定性也依然具備一定水準。 電氣化熱潮席捲臺灣車市,商業車更是成為眾多車廠紛紛重視的市場,而 CMC 也早已奪得先機推出 e-Veryca 車型,成為當今國產純電輕型商用車唯一選項,嚴格來說市面上沒有直接對手,如今 E300 小改款的出現,各方面都比以往要來得更加精進,相信能成為眾多頭家的「新能源發財車」。而隨著政府積極投入充電樁基礎建置,2025 年充電樁建置計劃將擴建至 7,800 個,以提供國人更便利的充電環境,加速台灣電動車市場成長。

2023/05/01

「德」天「獨」厚!德製工藝時尚休旅 Opel Grandland 試駕報導

Opel 台灣總代理於 4/18 正式在臺發表新車 Grandland,全車系皆為德國進口,展現精緻的德製 SUV。這次發表的 Grandland 共有常規販售的兩款車型 Business Elegance Marden 與配上外觀套件的 GS Line,價格分別為 129.9 萬元及 137.9 萬元,目前提供早鳥優惠價 127.9 萬元及 134.9 萬元。本站這次為讀者試駕的版本為另外發表的一款首發版本 Business Elegance Marden+,價格為 143.9 萬元,目前提供早鳥優惠價 138.9 萬元。 本站這次為讀者試駕的版本為另外發表的一款首發版本 Business Elegance Marden+。   新在哪裡? ・外觀上則是延續其於 2021 年小改款時所導入的新世代設計風格 ・採用「黑化」的黑色高光澤飾板,帶來更加跑格、運動化的外觀 ・以 Intellilux LED 大燈整合車頭鋼琴烤漆飾板,營造科技感。 ・7吋儀表+7吋中控螢幕 ・Pure Panel座艙風格 ・排檔桿採用 e-toggle 電子線傳控制 ・雙曲面螢幕構成Pure Panel智慧中控儀表,分別為12 吋數位儀表、以及 10 吋觸控螢幕,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裝置連結功能。 ・頭燈導入品牌旗下最新科技,左右共 168 顆 LED 模組的 IntelliLux LED® Pixel Light 矩陣式燈具 ・與Mokka、3008相同,採用1.2升直列3缸Pure Tech汽油渦輪引擎,搭配8速手自排變速箱擁有最大馬力130ps/5,500rpm、最大扭力23.5kg-m/1,750rpm的輸出表現。 ・EMP2模組化平台所打造 外觀方面,Grandland 使用 Opel Vizor 家族視覺風格,使用「大膽、純粹」(Bold & Pure)的設計語彙,將頭燈與水箱罩相連,水箱罩為雙層塑膠飾板材質,具有造型設計的純黑色塑膠飾板外層包覆透明飾板,相當有層次。在保險桿用上亮黑色與銀色點綴細節,頭燈則導入品牌旗下最新科技,左右共 168 顆 LED 模組的 IntelliLux LED® Pixel Light 矩陣式燈具,與倒 L 型的日行燈兼具方向燈功能,十分有型。車側輪拱從前代的塑料原色改為車身同色烤漆,增添一點質感。來到車側,Two-Tone 的車色設計讓整體更為活潑,透過腰身與底部簡單的線條,讓整輛車更顯流線。車尾的車型字樣置中拉長,顯現出其身份,尾燈則呼應頭燈,同樣採用倒 L 型光條式 LED 設計;車尾下方飾板使用銀色搭配兩側的長條扁型類排氣孔造型,非常動感。 外觀方面,Grandland 使用 Opel Vizor 家族視覺風格,使用「大膽、純粹」(Bold & Pure)的設計語彙   頭燈則導入品牌旗下最新科技,左右共 168 顆 LED 模組的 IntelliLux LED® Pixel Light 矩陣式燈具,與倒 L 型的日行燈兼具方向燈功能     車尾下方飾板使用銀色搭配兩側的長條扁型類排氣孔造型,非常動感。   車身尺碼的部分,長寬高為 4,478mm x 1,841mm x 1,623mm,軸距則有 2,675mm。胎圈配上的是 225/55R18 的大尺寸輪圈,車格更顯寬闊。本次本站試駕的車款,車色是「White Jade 純粹白」,另有更動感的「Karmin Red 自信紅」、「Quartz Grey 極簡灰」、「Kobalt Blue 都會藍」與「Daimond Black 直覺黑」五色可供選擇。 車身尺碼的部分,長寬高為 4,478mm x 1,841mm x 1,623mm,軸距則有 2,675mm。   胎圈配上的是 225/55R18 的大尺寸輪圈   內裝方面,Grandland 以 Opel Pure Panel 虛擬座艙做設計,方向盤為非真圓的設計,大小適中,左側為 ACC 相關控制快播鍵,右側則為語音助理、電話接聽等車載系統相關控制按鍵,方向盤後方具備有換檔撥片;駕駛座正前方的 12 吋數位儀表板清晰可見,顯示的資訊從基本的油量、水溫,至較高階的安全配備,如 ACC 等都有,十分豐富。油門、煞車踏板為金屬踏板的設計,多增添了幾分運動感。中控台車載系統為 10 吋觸控螢幕,內建導航圖資、車輛安配控制、冷氣調節、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等功能,皆可在這個螢幕上輕鬆操作。螢幕下方具有一排操作按鈕,可以以實體按鈕稍微操作車載系統,對於行駛中的控制更為便利,稍微特殊的是,整排按鍵的最左邊為中控鎖按鍵,而非將中控鎖設計於門板把手上,與日系車款稍有不同。再往下可以看到冷氣的部分,中央為一個大型出風口,出風口下也有冷氣的實體旋鈕與按鍵,同樣在行駛中調整、盲操作時相當有利。 內裝方面,Grandland 以 Opel Pure Panel 虛擬座艙做設計   方向盤為非真圓的設計,大小適中,左側為 ACC 相關控制快播鍵,右側則為語音助理、電話接聽等車載系統相關控制按鍵,方向盤後方具備有換檔撥片   2 吋數位儀表板清晰可見,顯示的資訊從基本的油量、水溫,至較高階的安全配備,如 ACC 等都有,十分豐富。   油門、煞車踏板為金屬踏板的設計   中控台車載系統為 10 吋觸控螢幕,螢幕下方具有一排操作按鈕,可以以實體按鈕稍微操作車載系統。   冷氣的部分,中央為一個大型出風口,出風口下也有冷氣的實體旋鈕與按鍵   排檔鞍座上,除了線傳式排檔桿外,排檔桿後方則有電子手剎車按鈕,正前方有一排按鍵,分別為ParkPilot 前後停車雷達開關、HIA 車道置中輔助系統開關、LDW 車道偏移警示開關及怠速自動熄火開關。按鈕上方為一個附蓋子的置物空間,內有 12V 電源供應及一個 USB 接口;按鈕的左下方則為三種行車模式(Sport-Normal-Eco)選擇按鍵。大燈開關與儀表亮度調整則與歐系車廠一樣設計在方向盤左前方的位置。 排檔鞍座   線傳式排檔桿   正前方有一排按鍵,分別為ParkPilot 前後停車雷達開關、HIA 車道置中輔助系統開關、LDW 車道偏移警示開關及怠速自動熄火開關。   三種行車模式(Sport-Normal-Eco)選擇按鍵。   按鈕上方為一個附蓋子的置物空間,內有 12V 電源供應及一個 USB 接口   空間上,Grandland 的車室空間屬於標準適中,編輯本人屬於手長腳長偏壯的身材,無論是前後座都不會感到太過侷促。後車廂則是表現得相當好,未島平前即有 514L 的優異空間,倒平後更來到 1,652L 的大空間,且行李箱空間方正平整,障板也可上下調整,釋放更多空間,且後座座椅中央具有雪橇孔,若需要放置較長型的物品,或是從後座拿取後廂的東西,後尾門也具有腳踢開啟功能與電動開閉,都很實用。在障板下方則是一個現今新車較少配備的全尺寸備胎與千斤頂等工具。 後車廂表現得相當好,未島平前即有 514L 的優異空間,倒平後更來到 1,652L 的大空間,且行李箱空間方正平整,障板也可上下調整,釋放更多空間     座座椅中央具有雪橇孔   後尾門也具有腳踢開啟功能與電動開閉 今新車較少配備的全尺寸備胎與千斤頂等工具。   本站這次為試駕的 Business Elegance Marden+ 首發版本具有 AGR 背脊健康雙前座椅,並配上 Alcantara 麂皮與皮革雙色混搭的設計,再加上雙前座電熱椅、雙前座腿部延伸及腿部上下電動調整等功能,對於行駛舒適度有不少幫助。 Business Elegance Marden+ 首發版本具有 AGR 背脊健康雙前座椅,並配上 Alcantara 麂皮與皮革雙色混搭的設計,再加上雙前座電熱椅、雙前座腿部延伸及腿部上下電動調整等功能   主動安全部分搭載 Opel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智慧安全駕駛輔助系統,並且 ACC 全速域主動式固定車距速巡航系統、FCA 前方碰撞警示、AEB 緊急煞停輔助、HIA 車道置中輔系統、LKA 車道偏移輔助、LDW 車道偏移警示,更甚至 360° Surround Vision 停車環景影像助系統配備皆為全車系標配。全車系也標配了線傳式排檔、駕駛模式切換及 Keyless Open & Start等機能。 主動安全部分相當齊全   動力配置方面,Opel 這次導入的 Grandland 為 1.2 升 Pure Tech 直列三缸汽油渦輪增壓引擎,可提供最大 130hp 的馬力及產生 23.5kgm 的扭力,驅動方式為前輪驅動,搭配 ATNGB 8 速手自排變速箱。這顆 1.2 升 Pure Tech 直列三缸汽油渦輪增壓引擎是以 PSA 集團 EMP2 模組化平台打造,曾在 2015-2018 連續四年獲得「國際引擎大獎」。底盤部分與熟悉的歐系車相同,具備比較硬朗,但舒適的設定,雖然配置上是前麥花臣、後扭力樑的設計,但在經過稍微不平整的路面或是過彎時,跳動感與左右側請的抑制都表現的不錯。 1.2 升 Pure Tech 直列三缸汽油渦輪增壓引擎 實際上路操駕,動力在市區穿梭非常足夠,編輯在擁塞的內湖下班時間駕駛,不太會有不舒適的感覺,加上輕手的方向盤,在做角度比較刁鑽的轉彎時,也不會覺得吃力,或是有種大車的重拖或不靈活感,唯一稍嫌可惜的是油門煞車踏板的距離稍遠,但或許是編輯我本人身型較一般人大隻,若是身材偏向東方人較細的骨架,或甚至是身高不高的女性來駕駛,我相信都會是非常好駕馭的。 動力在市區穿梭非常足夠   總結來說,Opel Grandland 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完全不同的選擇,不論是在外型上頗具獨特感,或是不到 1.2 升的稅金降級,都明確的反應給消費者,而且安全配備也不因較親民的價格而有所減少,而德國造車工藝也是大家認同首屈一指的,相信想要買平價 SUV,但不想犧牲安全配備,又喜歡獨特造型的消費者,加上養車成本降低的幾個特點,勢必可以吸引一些年輕消費族群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