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車觀點
歷史沿革

Volkswagen T4( 福斯 T4) 台灣市場沿革(下集)
自 1995 年底慶眾汽車於台北車展發表了五款特式車以後,歷經幾個月的銷售,Kombi 車型已經成為常態車型,並且逐步成為慶眾汽車 T4 在台銷售的主力,而在這段期間,原來車展接單的特式車友兩款悄悄地漲價了,其中搭載德國 Projektzwo 空力套件的 Sport 2.5 車款由原本的 94.8 萬上漲至 96.4 萬,而另一款代表當時 T4 國產旗艦的 Executive 車型,則由車展公布的 109.8 萬漲為 111.4 萬。至於幼童車長、短軸分別為 69.8 萬及 64.9 萬、高頂救護車為 138.9 萬、掀頂露營車為 88.9 萬,這三款特式車售價是維持不變的。 1996年開始,T4 車系維持了 Caravelle 及 Kombi (即 Transpoter)雙車系銷售的態勢,並且點綴上述五款特式車以供應不同需求,而 Kombi 車系由於有空間及價位優勢,逐漸取代 Caravelle 車型,成為了 T4 車系在台的銷售主力。1996年第三季,慶眾汽車推出了 Caravelle 2.0 車款的後單門限量車,售價進一步降低 2 萬元,64.8 萬的售價成為了 Caravelle 最入門的車款,不過此車型限量 100 台而已,如今已相當難得一見。 時至 1997 年,台灣市場因為加入 GATT 必須開放部分地區進口車進口,因此顯得相當熱鬧,而中華汽車與國瑞汽車也分別導入了 Space Gear 及 Hiace 車系來台生產、銷售,此時推出較早的 T4 開始面臨競爭壓力。1997 年元月,慶眾汽車因應 RV 風潮,推出了以 Caravelle 為基礎,調整部分配備而來的 Grandee 車型,並取了一個中文名叫做「皇家商務車」,增加了遙控中控鎖、CD 換片箱...等當時較為豪華的配備,而座椅布料花色也較為特殊,第二排座椅也開始有了獨立雙人椅,以七人座的休旅車訴求回應當時相當熱門的休旅車風氣。 Grandee 特式車僅有 2.5L 自排單一動力規格,但比較特殊的是除了原本 Caravelle 2.5 的後雙門設計之外,也提供了單滑門的選項,這是繼 1996 年第三季限量 100 台的 Caravelle 2.0 單滑門入門車款以來,再一次見到國產 T4 的單滑門車型,在此之後,國產單滑門車型便成絕響,因此目前市面上可尋的 T4 單滑門車款除了稀少的 Caravelle 2.0 以外,便屬 Grandee 皇家商務車版本了。 此外,Grandee 版本雖然出現了第二排獨立座椅,但此座椅與後來 VR6 車型的獨立座椅並不相同,並不具旋轉對向的功能。Grandee 版本當時的售價為 81.8 萬及 79.8 萬,單滑門的車型和稍早的 Caravelle 2.0 一樣少了 2 萬元。整個 Grandee 車型慶眾汽車原本只打算生產 500 台,不過後續因為反應良好,500 台售完後便直接規畫為常態車型販售了,此車型一直銷售至 1998 年元月小改款 GP 推出後還維持這個型號,在單滑門車款停止供應後,慶眾還追加了手排選項,最終的價格手排及自排款為 71.8 萬及 80.8 萬,而在1997 年中以後,Grandee 甚至直接取代了 Caravelle 2.5 ,Caravelle 只剩 2.0 手排獨撐大局。值得注意的是,T4 2.5L 是在 Grandee 車款上首見手排款,並非一般人認知的 GP 上市後才追加 2.5L 手排車。 1997年上市的 Grandee「皇家商務車」,增添了雙色車身、中排椅背可調式獨立座椅、遙控中控鎖及防盜器、Panasonic 六片裝 CD、白色角燈、原廠鋁圈、205寬幅輪胎,同時變更座椅花布,以因應 Space Gear 及 Hiace 的競爭。 面對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慶眾汽車在 1997 年開始了「品質提升計畫」,這項計畫的結果便是在同年 6 月推出了「重裝版」,所謂的重裝版嚴格來說並不算小改款,而是針對上市以來客戶所詬病的缺失做改善,其中最顯著的便是 Kombi 車型前門由手搖窗改為電動窗,而 Caravelle 車型第二排座椅原本椅背角度不可調改為可調。此外,為了解決台灣消費者普遍覺得煞車不夠靈敏的問題,煞車真空倍力器亦由 8 吋改為 9 吋雙層式,使得煞車力道有所改善。 隨著重裝版的推出,原本只供應單色漆的 Kombi 車型也加入銀粉漆的選項,車色也不再是 T4 車系必須加價的項目了。在此之時,慶眾也自原廠導入了 ABS 供 Caravelle 車型選配,這套來自德國 Bosch 的防鎖死煞車系統是台灣國產 T4 首次導入 ABS ,選配價格為 3.5 萬元,並且限量 300 台。1997 年中的重裝版是 T4 在台國產化後,首次的煞車系統提升。因此,購買舊款「方頭」T4 時,1997 年中以後出廠的車,煞車系統是較夠力的。 在重裝版上市以後,隨著德國原廠推出小改款車型,慶眾汽車亦於 1998 年元月推出了「GP」車型,小改款推出後,同樣維持 Caravelle 及 Kombi 雙車型銷售,而改款外觀上 Caravelle 變化較大,Kombi 車型基本上維持原本「方頭」設計,僅因應進氣系統的改變,在右側葉子板多了沙魚鰭進氣孔。 在 Caravelle 車型上,外觀變化就很顯著了,整個車頭變得較為圓潤,長度也從舊款的 860mm 增加至 968mm,加上前後保險桿均重新設計,因此車身長度變得更長,而車頭的新型大燈和水箱護罩,也讓車頭變得更加摩登。至於車側和車尾,GP 基本上沒有改變,尾部換上了較為圓潤的新保桿,而尾燈也改為燻黑式樣,車身塗裝上有了新的車色,同時 Caravelle 車型改為雙色塗裝。 內裝上也有些更動,較改款前增加了空調粉塵過濾器,因此打開引擎蓋後,空調進氣裝置有比較明顯的不同,而全車杯架也增為四個,但全數集中在前座,除了全新位於排檔桿前的置物盒外,前乘客座側面也有一個摺疊式杯架。至於儀表板中控台則是全新設計,前座出風口中央增為三個,各項開關按鍵與空調系統旋鈕也都與舊款不同,變得較為現代化,同時也導入了前座防夾電動窗,電動窗開關也與之前有異。儀表板則是和之前一樣,末代的藍光儀表板上未出現在前期的 GP 之上,至於後門兒童安全鎖終於見到了。 內裝上最重要的改變,其實是常見於 VR6 車型的第二排旋轉椅終於出現,但與後來的 VR6 不同的是,由於初期 GP Caravelle 車型沒有皮椅,因此這組前期的旋轉椅是斜紋布面的配置。 至於機械結構上也改變不小,首先是轉向系統的方向機輔助力道變大了,使得轉向較為輕盈,同時方向盤也改為尺寸更小的四幅方向盤,使得駕駛感受更趨近於一般房車,與方向盤一併更新的還有雨刷和方向燈撥桿,圓潤的造型和前期方正的手感不同。 煞車系統方面,全車系包含 Kombi 均改為四輪碟煞,卡鉗尺寸也加大了,同時 Caravelle 2.5 自排車型還標配了 ABS 及 EDL 電子防滑控制系統,並可以選配駕駛座氣囊 (只需加價 1.5 萬),Caravelle 車型除了入門的 2.0 以外,都有晶片防盜鑰匙。而煞車系統因為改為四輪碟煞且卡鉗尺寸不同,使得前後輪距都增加了,操控上略有差異。 GP 初期的款式 Caravelle 從 2.0 的 68.8 萬到 2.5 自排的 80.8 萬、2.5 手排為71.8萬,Kombi 車型則是 2.0 汽油長軸 60.9 萬、2.4 柴油 65.9 萬、2.5 長軸自排 71.9 萬,Projektzwo 車型及 Weekender 掀頂露營車則是繼續供應,售價分別為 112.8 萬、78.9/89.9 萬。1998 年 5 月,T4 Kombi 車型追加了一款短軸 2.0 手排車,售價壓低至 59.9 萬,是 T4 車系中售價最低的車型。值得注意的是,GP 初期是有柴油款的,但為數確實不多,找 T4 柴油車,1998 年後的 GP 應為首選,機械結構部分改善良多 ! 隨著競爭對手的加入,T4 在 1998 年的銷售量面臨嚴重考驗,慶眾汽車乃積極向原廠爭取導入新動力,終於在 1998 年 12 月 12 日發表了搭載六缸動力的 VR6 車型,該車型採用 15 度小夾角的 V6 引擎,排氣量 2795c.c. 可輸出 140hp/4500rpm 的最大馬力,最大扭力則為 24.5kg-m/3200rpm ,一律搭載智慧型四速自排變速箱,性能在當時可算是動力最強的國產廂型車 。 行銷訴求上,VR6 改以休旅車為訴求,外觀上最顯而易見的是改為四圓燈設計,而水箱護罩上則多了 VR6 銘板,後視鏡改為車身同色設計。內裝上也力求豪華,全車採用米色真皮座椅,第二排為旋轉椅設計,儀表板框改為核桃木飾板,後座另設 7 吋折疊式吸頂螢幕,音響系統為 12 片 CD 換片箱搭配全車八支喇叭,並可撥放 VCD 。安全配備上則標配 ABS 及駕駛座氣囊,車價上則為 96.8 萬。在 VR6 上市同時,99年的新價也同步公布,各車型除了特裝車外都上漲,Caravelle 2.0/2.5 手排/2.5 自排的售價為 69.8/72.8/81.8 萬,Kombi 2.0/2.4 柴油/2.5 自排則為 61.9/66.9/72.9 萬,曇花一現的短軸 Kombi 消失在售價表中。 末期出現的 Kaiser 版本搭載四件式空力套件,搭配隱藏式倒車雷達、Kaiser 字樣車身貼紙以與一般版本區別。此套空力套件為慶眾汽車在台自行開發,為台灣市場僅見。

現代小霸王 Porter 七月將推出「雙廂車型」
現代商用小貨車 Porter 去年將商品重新包裝,將 ESP 電子式車身穩定系統、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以及 HAC 上坡起步輔助系統都列為標配之後,輔以行銷策略的改變,使得原本年銷量僅 900 餘輛的 Porter 銷售量大幅成長至 2700 餘輛,亮眼的銷售成績使得 Hyundai 在商用車市場的市佔率大幅提升。昨日(3/5)南陽實業更於新春媒體聯誼茶會中宣布,將於今年 7 月份將再推出雙廂版本的車型,以因應法規變更後,雙廂貨車的市場需求。 座艙空間方面,現代小霸王 Porter 單廂車型較同級增加四分之一廂設計原本就屬於優勢,而雙廂車型多出來的第二排空間,使得乘載人數提升至五人,輔以自排設定,相信可以爭取目前客層以外的消費者認同。 動力表現上,現代小霸王 Porter 搭載排氣量 2,497cc 的 CRDi 共軌式噴射渦輪柴油引擎,最大馬力 130PS/3,800rpm,最大扭力26kg.m/1,500-3,500rpm,並提供 6 速手排或 5 速自排的選擇,雙廂車型預估動力系統與目前相同。 國內雙廂貨卡市場國產車型目前僅有 DFSK 大穩發一款,排氣量 1.5L 及車體尺寸屬於小型貨卡級距,與 Porter 中型貨卡級距不同,而進口車方面,雙廂皮卡以 Ford Ranger 、Volkswagen Amarok 及 Mahindra Pikup 為主。Porter 上市後,預估將能提供消費者更多樣的選擇。

福斯商旅再創里程碑!T6 Transporter 車系第 50 萬輛於六月出廠
廠商: 奧迪福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發佈日期:2018.06.21 福斯商旅再創里程碑! T6 Transporter車系第50萬輛於六月出廠 ・自今年三月Caddy車系第200萬輛、五月California 露營車第10萬輛出廠, T6 車系第50萬輛於六月在漢諾威出廠,再度寫下福斯商旅產量紀錄 第50萬台的Transporter車系日前自漢諾威出廠,為Multivan 黃白雙色特仕車款。 漢諾威工廠自1956年3月8日開始生產Transporter車系開始,六代至今已經累積約880萬輛車的驚人數字。由於市場反應熱烈,自2015年福斯商旅T6 上市以來,僅短短三年的時間便已達到第50萬輛車出廠,日前從漢諾威工廠正式下線,為福斯商旅寫下另一個歷史新頁。第50萬台的Transporter車系為Multivan 黃白雙色特仕車款,與70年前第一台紅白雙色的T1誕生相呼應意,別具意義。 福斯商旅董事會主席Eckhard Scholz博士日前在慶祝活動上表示:「這一切都歸於我們客戶對於福斯商旅始終如一的支持和肯定。福斯商旅車款比以往更加多元,以滿足客戶在工作、通勤、日常休閒或是旅遊等不同面向的用車需求。我們在未來會持續強化產品品質、用智能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在此尤其要感謝全體員工的高效率和努力,期待我們攜手繼續編織Transporter車系的傳奇篇章!」 福斯商旅董事會主席Eckhard Scholz博士日前在慶祝活動感謝客戶始終如一的支持以及全體員工的高效率和努力。 自T6上市至今,已獲得超過30個德國國內和國際獎項的肯定,其中包括“年度家庭用車”,“年度節能廂型車”等大獎。更在今年上半年度獲得更多重要獎項,除了“2018年最佳車款”外,Multivan也在幾周前被汽車雜誌的讀者評選出來為同級距車型中的“年度最佳全時四輪傳動車型”,在在都展現Transporter車系優異實力和產品優勢。 福斯商旅Transporter車系在德國漢諾威和波蘭波茲南(Poznań)工廠均以三班制生產。在2017年漢諾威工廠就有175,290的生產量;而波茲南工廠則有33,137的生產量,相較於2016年成長了4.5%。

Volkswagen T4( 福斯 T4) 台灣市場沿革(上集)
Volkswagen 的 T 型廂車在台灣市場引進已久,數十年來一直都有著固定的愛用者,而自 1970 年代時任總代理永業導入 T2 Microbus 以後,福斯 T型車應該堪稱台灣市場中最受歡迎的歐系廂型車,經久耐用的形象也使得它成為了高貴的商用車,一直到 T3 皆維持著進口車的高貴形象。 但自 1991 年 T3 車系停產以後, Volkswagen 原廠與慶豐集團(當時為三陽工業母公司)準備合資在台籌設生產基地,計畫將後繼車 T4 導入台灣市場生產,這也是 Volkswagen 品牌唯一一次在台灣生產的車款,而 Volkswagen 商用車系的代理權也由永業進出口轉移至慶眾汽車,慶眾汽車成為了德國原廠以外,第二個生產 T4 的海外合資廠房。 位於桃園縣觀音鄉的慶眾汽車廠房。 慶眾汽車成立後,先期因為廠房建設與國產化前期導入準備工作的關係,因此並沒有和德國同步引進 T4 車款,故台灣市場在 1992 年屬於福斯廂型車的真空期,一直到了 1993 年 3 月,慶眾汽車終於在國產 T4 上市前,自德國導入了進口的 T4 ,並於當年的 3/23 舉行了上市發表會,共引進四款全新的 T4 ,分別為 Caravelle GL 2.0手排及 2.5 自排,Kombi 車系則引進了 2.0 手排短軸與長軸兩款,售價依序為 92.0/119.0/65.0/69.0 萬,售價較永業導入 T3 時期大幅降低,也使得 T4 在台接受度大增,為國產 T4 上市前做好了先期的暖身。 先期導入的德國製 T4 Caravelle 2.0/2.5。 先期導入的德國製 T4 Kombi 2.0。 經過了半年的銷售,慶眾汽車在原來的四款車型上,又新增了五款特殊車型,這五款車分別是: Delivery Van 廂式貨車、 Ambulance 救護車、 Kombi Syncro 四輪傳動客貨車、Multivan 天窗款露營車及 Multivan 掀頂露營車,而售價分別為 64.5/98.0/106.0/125.0/129.0 萬,其中兩款 Multivan 是慶眾首次導入露營車,目前在中古車市場數量極少,一車難求。 慶眾汽車導入的德國進口多樣化車型。 在國產 T4 上市前,慶眾導入的 T4 進口車型憑藉著較永業時期更合理的售價與豐富的車型,順利承接了 T3 的市場,也引起了水貨商的注意, 1994 年 8 月開始,專營美規 Volkswagen 與 Audi 的貿易商鑫車開始自北美市場導入美規 T4 (車名為 Eurovan,1993 年時亦有部分貿易商搶先導入美規 T4),美規的 Eurovan 一律配置 2.5L 五缸引擎配置四速自排變速系統,配備較慶眾導入的歐規車型豪華,外觀則有美規保險桿,引進的三款車型為 Eurovan GL 、 Eurovan MV 及 Multivan ,售價分別是:118.8/125.8/129.8 萬,並於稍後追加一款掀頂露營車 Eurovan Camper ,售價 166.8 萬。 貿易商導入的 Eurovan 其實便是美規 T4 ,配備較為豐富。 Eurovan 較為豪華的內裝陳設。 美規 Eurovan 露營車亦由貿易商導入台灣市場。 1994 年 11 月 7 日,慶眾汽車第一輛國產化的 T4 正式下線,並於 11/25 正式上市,初期慶眾汽車僅生產 2.0L 手排 Caravelle 車款,並且報出了 59.8 萬的震撼低價(銀粉漆加 2 萬),由於慶眾是 T4 在德國之外唯一的海外生產基地,再加上德國原廠亦為合資方,因此對於品質格外重視,國產 T4 初期基本上與進口車完全一致,在配備上僅有細微的差異,例如後座扶手及安全帶高低調整取消,但卻增加了較適合台灣需求的左側滑門、前後霧燈以及六喇叭。 國產 T4 於 1994 年底上市,國產 VW 正式進入台灣市場。 國產 T4 推出後,市場反應極佳,而在 1995 年 3 月,慶眾也迅速地對市場反應做出調整,增加了後座扶手,而售價也調漲至 64.8 萬(選配銀粉漆降為 1 萬元),而對於市場殷切需求的自排車,慶眾則是於 1995 年 8 月開始供應, 8/26 推出的 Caravelle 2.5 自排車為五缸 2.5L 引擎,並配置智慧型四速自排,最大馬力提昇至 110hp ,售價則為 76.2 萬,慶眾也開始融入了休旅的行銷概念。 國產 T4 Caravelle 的配備豪華,引進國產商用車進入新時代。 T4 Caravelle 2.5 的後座配置。 1995 年底的台北車大展,慶眾推出了五款特裝車,這五款特裝車分別為頂級主管車 Executive 2.5 ,搭載 Projektwo 空力套件的 Sport 2.5 、 Kindergarten 2.0 長軸及短軸幼童車、 Ambulance 高頂救護車與 Weekender 2.0 掀頂露營車,售價分別為:109.8/94.8/69.8/64.9/138.9/88.9 萬,更重要的是針對商用車市場,慶眾開始並報出 Kombi 客貨車的預售價,此時 Kombi 一律為長軸設計,共有 2.0 手排、2.4 柴油手排及 2.5 自排三種,欲接單價為 58.9/64.9/71.9 萬,經過 3 個月接單預售, Kombi 長軸客貨車於 1996 年 3 月正式上市。 1995 年底的台北新車大展,慶眾堆出五款特裝車。 頂級主管車 Executive 2.5。 Sport 2.5,為國產商用車首見的運動化車款。 掀頂的露營車,是至今國產唯一的露營車。 Kombi 是 T4 普及化的最大功臣。 上市初期 T4 Kombi 的配備。 Kombi 的內裝配置。 下集待續

可以合法乘坐 6 人的自用小貨車---裕隆超級好馬 YLN-255T-DC
近年來陸續有車商自北美或韓國引進雙廂貨卡,這類雙廂貨車雖然有貨床,但是車廂卻有兩排座位,乘坐人數和一般自用小客車是一樣的,不過登記為自用小貨車的車款乘坐人數最高為 3 人,因此後座是不能乘坐乘客的,也因此引起了許多民眾的撻伐。 事實上,若必須合法乘坐後排乘客,進口雙廂貨卡必須登記為自用小客車,其實還是可以合法乘坐 5 人以上的,但如此一來無論是業者必須支付的貨物稅,或是車主日後繳納的牌照稅,都將增加車價成本或使用成本,這也降低了業者及車主「合法」使用的誘因。 其實,自用小貨車具有貨物稅及牌照稅優惠的政策,乃是因為為了扶植經濟產業的考量,近來引進的這類雙廂貨卡,通常為高價的車種,且泰半為休閒使用,如果給予這樣的車種享受貨物稅減免,而且使用上又比照真正商業用途的自用小貨車來課徵牌照稅,卻能和自用小客車一樣擁有多人乘坐的權利,這在稅賦的公平上應該才是真正的不公不義。 早年裕隆超級好馬即有雙廂型式,於型錄上有明確記載。 在早年美式雙廂貨卡尚未大量出現時,其實國產的貨車也有雙廂的型式,昨天一篇街拍投稿的超級好馬雙廂貨卡就是其一(按此參閱),而在早年監理法規尚未明確之前,此車因為多半為真正商業用途,因此許多領牌時均登記為 6 人座,成為了少數能夠合法乘坐 6 人的自用小貨車。 在監理所的型式資料上,的確有登錄為「YLN-255T-DC」的雙廂車型,乘坐人數登記為 6 人,載重與一般超級好馬不同。 這麼多年以來,隨著 RV 風潮的興起與法規的明確化,各地監理單位早已明確規範自用小貨車不得登記為 3 人以上乘坐,而且前幾年監理站還曾發函這些早期國產雙廂貨卡,以及少數早期登記為 3 人以上乘坐的進口雙廂貨卡車主回監理站變更乘坐人數為 3 人或 2 人,所以目前除了少數未辦理的車輛以外,國內可以合法乘坐 3 人以上的自用小貨車便非常稀有了。 這類因為早年政策不明確而產生的現象,在法規越來越明確的現在,將是越來越稀少的車種了。 裕隆汽車當年的規格圖上,超級好馬雙廂車款,後座的確有 3 個座位。

六和汽車與 Toyota 合作的歷史略述
福特六和汽車是目前國內前五大國產車廠之一,所生產的 Ford 及 Mazda 車系在國內汽車市場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創廠 40 餘年的時間有無數由福特六和汽車製造的汽車奔馳在台灣這片土地上。 不過,說起福特六和汽車,其實他的前身卻很少被提及。福特六和的前身為六和汽車,六和汽車是六和集團旗下的汽車廠,於民國 59 年底完工開始生產,技術合作對象為日本豐田(Toyota)汽車,首部生產的車款為「六和美力士(Toyota MiniAce)」。 六和汽車於民國 59 年 12 月 12 日正式開工。 六和汽車於桃園縣內壢地區的廠房即為目前福特六和汽車的所在地,許多廠內的建築物也與 44 年前創廠時保持一致的外觀,但為何六和汽車會在短時間內隨即轉與美國福特汽車合作呢? 圖為日本 Toyota 與時任總代理和泰汽車恭賀六和汽車開工的廣告。 因為 Toyota 與六和汽車技術合作後,又亟思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1971 年 10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日本等國與我國陸續斷交,在那個漢賊不兩立的時代,再加上當年我國外交處境的艱難,因此政府隨即禁止日本 Toyota 在 5 年合約期滿後不得再續約。 而在 1972 年日本等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政府為了安定民心並加強民間實質經濟交流,因此在政府的牽線下,美國三大車廠由 Ford 出線取得來台投資的機會, Ford 最早是與裕隆汽車洽談,但最終雙方因股權談判無法取得共識,因而合作觸礁,Ford 隨即與六和汽車合作,政府並首開先例,開放外資持有七成股份,而六和汽車也正式改名為「福特六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和泰汽車官方記載,六和汽車與 Toyota 合作期間,和泰汽車共銷售美力士 3,060 台,可樂娜 3,600 台。圖為 1971 年 11 月開始生產的可樂娜汽車。 Ford 原廠對於來台投資極為重視,當時的董事長亨利福特二世與時任福特汽車總裁的艾科卡均親自來台參與簽約儀式(按此參閱),值得一提的是,福特六和汽車是 Ford 在全世界唯一一個不以 Ford 為公司名稱的地區,無論是中文的福特六和,或是英文的 Ford lio ho ,六和的名字都留了下來並與福特一路相伴,這也算是雙方一項極具意義的君子之議了。 六和汽車早年生產 Toyota 車系的時候,今日的 Toyota 汽車總代理和泰汽車即為六和汽車總代理,這段歷史在和泰汽車官方的歷史文件「和泰汽車六十年」中有清楚記載。 六和汽車開工之新聞報導。

台灣汽車製造的開端---裕隆威利斯吉普車
說起台灣國產車的先驅,當然得由裕隆汽車說起,裕隆創辦人嚴慶齡,出身上海紡織世家,是留學德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在接下家族企業期間正逢二次世界大戰,隨後又因國共內鬥使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由於嚴慶齡曾在德國留學,對於重工業有濃厚興趣,加上蔣中正先生「發動機救國」的號召,嚴慶齡不顧時任經濟部長反對,決定投入汽車生產 。 1953年,嚴慶齡正式向政府申請成立「裕隆機械工廠」,初期製造紡織機與船用柴油引擎,並生產少量汽車保養零件,而後再將公司名稱改為「裕隆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但原先紡織機、船用引擎之生產並未中斷,只是將重心逐漸移往汽車製造生產 。 裕隆機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後,靠著當時美軍帶來的零件以及與向美國威利斯洽購之部分車身零件,於1956年國慶日前夕完成我國第一輛國產車,後續靠著這批零件,陸續再打造出9輛成車,並於隔年4月,舉行台北到高雄之長途試車,此為我國車商第一次大規模試車活動,由台北中山堂前出發,沿途均造成轟動 。 此次試車順利結束後,裕隆信心大增,除將車運往曼谷國際商品展以外,也向提供零件之美商威利斯進一步接洽,在同年8月,與其簽訂技術合作合約,由威利斯提供部分零件,裕隆方保證每年最低承購數量,以裕隆品牌進行銷售,正式開啟我國汽車工業的開端 。 裕隆生產的威利斯吉普車,共有YL-1、YL-2、YL-3、YL-4等四種型號,雖較先前進口便宜,但也需近10萬新台幣,初期的銷售還是由物資局統一分配,公務機關與民間洽購時必須至物資局申請,初期售價由物資局掌控,亦不開放民眾以個人名義購買,種種限制加上裕隆威力斯生產數量也一直沒有大幅擴充,且此車型本質上為軍用車輛,與民眾需求的車種不同,因此對於臺灣汽車市場需求緩解有限。 而嚴慶齡設立裕隆的目標是生產人人都買得起的自用汽車,因此裕隆威力斯只是過渡性產品,故裕隆與威利斯簽約後,仍積極找尋其他可能的合作車廠 ,日後裕隆汽車透過國產張家的穿針引線,與正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 Nissan 汽車簽訂技術合約,成為了 Nissan 在台灣的生產基地。 因應各種需求為客戶量身訂製的裕隆威利斯吉普車(YL-1)。
-
商車新訊 2019/04/24
Volkswagen T4( 福斯 T4) 台灣市場沿革(下集)
-
商車新訊 2019/03/06
現代小霸王 Porter 七月將推出「雙廂車型」
-
商車新訊 2018/06/21
福斯商旅再創里程碑!T6 Transporter 車系第 50 萬輛於六月出廠
-
商車新訊 2015/04/04
Volkswagen T4( 福斯 T4) 台灣市場沿革(上集)
-
商車新訊 2015/01/17
可以合法乘坐 6 人的自用小貨車---裕隆超級好馬 YLN-255T-DC
-
商車新訊 2015/01/11
六和汽車與 Toyota 合作的歷史略述
-
商車新訊 2014/09/27
台灣汽車製造的開端---裕隆威利斯吉普車
-
-
商車新訊 2014/01/24
史料分享---台南市早年的選舉宣傳車照片
-
商車新訊 2012/01/25
台灣製鹽總廠老卡車照片一張